近期,廣西地區環保整治動作引人關注,玉林市博白縣成為環保清拆的風暴眼。3月,該縣組織水環境治理攻堅,排查各鎮畜禽養殖污染情況,其中博白鎮排查超1000家養殖場,清拆43家偷排直排養殖場。兩個月后,博白縣養殖污染防治攻堅動員會召開,進一步明確禁養、限養及養殖場改造政策。博白的動向讓行業再次聚焦豬場環保,這是否標志新一輪環保風暴來臨?
10年經歷3輪環保整治
廣西對養殖業的環保清拆由來已久,玉林市尤其是博白縣一向是整治的重點地區。
廣西玉林一位動保經銷商林軍(化名)告訴記者,玉林是廣西養豬大市,過去小散戶養殖量占比超70%,高峰時期全市存欄母豬近60萬頭。
然而經過非瘟及環保整治,如今該市母豬存欄明顯減少,中小散戶占比減少20%左右,但仍有較大存量。據悉,2021年玉林市出欄554.71萬頭,占廣西總出欄量的18%。
粗放的養殖條件、聚集的養殖污染使玉林成為眾矢之的,一直為人詬病。“本輪環保整治其實在去年下半年就有苗頭。當時玉林抓豬場環保又變得嚴格,新一輪整治主要是拆一些離村莊比較近的違規豬場,大約10%的中小豬場被拆除。”
在玉林地區,散戶因養殖污染遭清拆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。
廣西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分會理事長許典新向記者介紹,近10年玉林市養殖業至少經歷2輪較大規模的環保整治,最早一輪是在2013年開始,彼時兩廣地區跨界河流污染問題引起官方重視。其中,九洲江的養殖污染問題倍受關注。
記者獲悉,九洲江屬于南海北部灣水系,發源于廣西玉林市陸川縣,經博白縣流入廣東廉江市(湛江市縣級市)。在兩廣邊界地區,九洲江流入鶴地水庫,灌溉大半個雷州半島,是廉江人民的“母親河”。
過去豬場依江而建,經年累月的生產生活,使九洲江水質長期惡化。2013年,廣東、廣西兩省區政府終于達成共識,決定聯合治理九洲江污染問題,隔年簽署《粵桂九洲江跨界水環境保護合作協議》。
養殖污染是九洲江污染的重要來源。治理伊始,九洲江流域沿岸200米范圍內被官方設為禁養區,200米-2公里范圍內設置為限養區。博白縣一位養殖業人士回憶道,“環保拆遷最開始是拆除距離水庫、河流200米內的豬場,后來范圍擴大,拆除范圍增加到500米內。”
第二輪大規模整治始于中央環保督察。2015年,新《環保法》施行,國家高度重視生態保護。2016年,中央環保督查組入駐廣西開展環保督察工作,廣西黨委、政府明確了37個整改任務與方案,其中就提到開展養殖污染治理。
然而,隔年12月,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《關于請加快推進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相關工作的函》指出,廣西玉林市南流江水質與上年同期相比,橫塘斷面水質下降兩個類別。
資料顯示,南流江位于廣西東南部,是廣西獨流入海的第一大河,發源于玉林市,流經欽州、北海,于合浦縣注入北部灣。南流江流域內地勢平坦,有玉林盆地、博白盆地和南流江三角洲。
2018年,廣西對玉林市政府發出預警通報,生態環境部對玉林市政府進行約談,指出玉林市在南流江污染治理項目中未完成工作,措施不力,態度消極。隨后玉林再次成為廣西養殖業環保清拆的風暴中心,該地對養殖業的環保整治猶如星火燎原。
超1.4萬家豬場遭清拆
環保整治深刻改變廣西養豬業,大量中小散戶因此退出。
記者了解到,治理兩年,九洲江流域累計清拆豬場1400家。2015年僅陸川縣清拆的養殖場便達到893家,清拆豬場面積為26萬平方米,撥付豬場拆除補償款達9540萬元。同時,陸川對流域內200家規模養殖場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造。
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講述,在2008年左右,博白存欄母豬數量曾高達35萬頭,現如今只剩下約4萬頭母豬。與此同時,博白縣的散養戶比過去減少了60%以上。
第二輪環保風暴的產能清退力度更大,主要清拆南流江流域的散養戶。截至2018年12月,玉林共清拆豬場1.3萬家,清拆或去功能化面積達215萬平方米,清理生豬約58萬頭;流域內完成截污養殖場約2.2萬家,建設截污池1.3萬個。
據悉,未治理前,玉林市境內的南流江流域有超3.7萬家生豬養殖場(戶),生豬存欄量約246萬頭。其中,小散養殖戶存欄量約192萬頭,占比達78%。
與此相比,近期興起的第三輪環保整治則范圍較小。由于去年全國豬價一落千丈,行業開始反思非瘟后產能的無序擴張,環保的大旗也再次被扛起。博白縣一位養殖老板告訴記者,此次環保清拆規模不比前兩輪,主要是排查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運行情況,對沒有安裝排污設施、偷排直排的養殖場進行清拆。
據不完全統計,此次排查區域至少涉及博白縣4個鄉鎮,排查養殖場(戶)數量超1500家。其中博白鎮排查超1000家養殖場,清拆43家偷排直排養殖場。
6月底,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務院辦公廳、生態環境部組成檢查組,實地走訪廣西博白縣、武鳴區等地核查生豬穩產保供工作落實情況,表示沒有發現大范圍、一刀切隨意關停養殖場的情況。
規?;?、標準化及生態化養殖成趨勢
“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環保。以前廣西養豬業比較落后,缺乏標準,養豬業未來還是要走標準化的路子,政府、企業、行業都有標準,那就好辦了。”許典新說。自新《環保法》施行以后,環保整治的浪潮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。對養殖業而言,環保這條紅線進一步明確,而廣西養豬業也在環保的推動下發生四大變局:
多輪環保清拆使大量的中小養殖場退出市場,部分中小養殖戶成為集團公司的合作伙伴。林軍介紹,玉林市的養殖形態發生較大的變化,如興業縣從過去的小散養殖逐步向“公司+農戶”模式轉型。
其二,在環保和非瘟的雙重壓力下,廣西的養殖分布改變,柳州市、防城港市崛起。
數據顯示,2021年柳州市生豬出欄量達166.15萬頭,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53.33%。許典新認為,未來柳州可能成為廣西14個地級市里的養豬龍頭。記者了解到,2019年,廣西農墾集團與柳州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,確定廣西農墾牧業生豬養殖300萬頭全產業鏈項目落戶柳州,預計到2025年實現年出欄300萬頭。
防城港位于北部灣地區,2021年生豬出欄量與2017年比增長了14.26%。據介紹,未來廣西園豐集團將深耕北部灣區域,打造“生豬繁育-養殖-屠宰冷鏈加工”全產業鏈發展模式,建設完善防城港市防城區灘營2400頭原種豬核心育種場扶貧項目,打造北部灣示范性生豬核心育種場。
其三,集團豬企、規?;i場在廣西擴張產能,養豬業規?;?、標準化程度提升,疫病防控能力增強。
廣西海和種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昭友認為,小型養殖場被清拆固然有治理河流污染的原因,但更重要的是疫病的侵襲使他們難以維繼。
在中小散戶被清退的同時,順應養殖業規?;?、標準化的趨勢,廣西官方也鼓勵集團豬企的壯大,新希望、正邦、天邦、牧原、大北農等巨頭豬企紛紛在廣西布局。廣西南寧一位動保經銷商估測,目前廣西地區集團豬企所屬產能累計近100萬頭母豬。另有豬企高管分析,目前廣西地區集團與規模場的產能占比超80%。
其四,生態養殖理念扎根,環保豬舍、種養結合為行業推崇。
廣西在探索生態養殖的道路上涌現一批優秀的企業。廣西容縣奇昌種豬養殖有限公司開創的“微生物+高架網床+零沖水+防漏水全封閉”生豬生態養殖模式由廣西推廣至重慶、吉林、江西等全國多省應用。
此外,許多企業在種養循環上也付諸實踐。廣西菲賽迪農業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啟平向記者介紹,菲賽迪精菲種養基地采取“豬-沼-果”種養循環模式,在山上平地養殖,山下種植沃柑,將豬糞轉化為有機肥。
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,廣西擁有畜禽規模養殖場9263個,通過現代生態養殖場認證比例達93.98%,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的配套率達99.78%,綜合利用總量達1.77億噸。生態養殖在廣西生根發芽,離不開環保整治的推手,而廣西豬業也因此踏上更為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。
本文作者:劉鑫
指導:彭進、吳昊暉
本期編輯:曾慧玲